-
深度解讀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新階段、新模式、新機遇
時間:2025-07-17 10:12:19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6038內容摘要: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引言:時代坐標與核心轉向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繼2015年之后,時隔近十年,黨...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引言:時代坐標與核心轉向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繼2015年之后,時隔近十年,黨中央再次召開的最高規格的城市工作專題會議。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此次會議不僅是對過去十年城市工作的總結與反思,更是對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城市發展道路的頂層設計與戰略擘畫,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會議最核心、最根本的戰略判斷,在于對我國城市發展所處歷史方位的精準界定。新華社通稿明確指出:
“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這一判斷,是理解本次會議所有后續政策部署的“總鑰匙”。它標志著過去數十年以土地為核心、以規模擴張為特征的城市化上半場已基本結束,一個以人為核心、以內涵式發展為特征的下半場正式拉開帷幕。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這不僅是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是發展理念、發展動力和工作重心的系統性、根本性重塑。
本文旨在基于官方發布的會議精神,通過與1978年、2015年等歷次重要會議的縱向對比,深入剖析2025年會議的獨特精神與核心導向。重點聚焦于此次戰略轉向對國民經濟兩大支柱產業——房地產業和建筑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系統解讀其面臨的挑戰、蘊含的機遇,并為相關企業和從業者提供一份具有前瞻性的行業發展指南。
歷史回溯與演進: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
任何一次重大會議的召開,都根植于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并與歷史形成深刻的對話。要準確理解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新”意,就必須將其置于中國城市化波瀾壯闊的進程中進行考察。通過回顧歷次關鍵會議的政策脈絡,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條從“奠基”到“擴張”,再到“轉型”的演進路徑。
1978年會議:城市建設的“歷史性轉折”
1978年3月,在改革開放的序幕剛剛拉開之際,國務院召開了第三次全國城市工作會議。這次會議被認為是中國城市建設“歷史性轉折的一個新起點”。在經歷了特殊歷史時期的停滯后,城市的功能和地位被重新認識和確立。
關鍵點:會議首次從國家戰略高度明確了“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的中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這為城市擺脫作為工業生產基地的單一角色,向綜合性、多功能中心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政策基調:會議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并強調了城市規劃的重要性,規定“城市規劃一經批準,必須認真執行,不得隨意改變”。這標志著中國城市發展開始從無序走向有序,進入了有計劃、有規劃的建設軌道。1978年的會議,核心任務是“撥亂反正”,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城市化進程奠定制度框架,其基調是“恢復”與“奠基”。
1990年代-2015年:市場化加速與“增量時代”
從1978年到2015年的37年間,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逐漸從計劃轉向市場,房地產行業也從福利分房走向全面商品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市場化浪潮:雖然沒有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但一系列關鍵政策深刻地塑造了這一“增量時代”。特別是199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住宅建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以及1998年國務院發文全面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徹底引爆了房地產市場的巨大能量。城市建設的邏輯,在很大程度上與土地財政和房地產開發深度綁定,核心是“增量擴張”。
2015年會議的特征:時隔37年,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其背景是快速城鎮化帶來了顯著成就,但也積累了諸多“城市病”,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高企等。因此,2015年會議的核心議題是應對增量發展中產生的各類問題。
核心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提出“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等“五個統籌”。
典型抓手:會后大力推進的“棚戶區改造”,特別是貨幣化安置,是“增量時代”末期解決民生問題與消化房地產庫存相結合的典型政策,其本質仍然是創造新的購房需求,刺激增量市場。
轉型伏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會議也為后來的轉型埋下了伏筆。正是在這次會議前后,“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著名論斷被提出,為房地產市場的根本性變革指明了方向。
可以說,2015年的會議是一次承前啟后的會議,它既是對“增量時代”輝煌成就的總結,也是對其所帶來問題的系統性治理,并開始為未來的“存量時代”進行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2025年會議:存量時代的“根本性轉向”
如果說2015年會議是轉型的序曲,那么2025年會議則是轉型的正式宣告。兩次會議相隔近十年,中國城市發展的內外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政策的重心也隨之實現了根本性轉移:
發展階段判斷的根本不同:2015年時,城鎮化仍被視為快速推進的過程,政策著眼于如何更好地引導和管理這一進程。而2025年會議則明確判斷“快速增長期”已轉向“穩定發展期”,這是一個決定性的變化,意味著所有政策的邏輯起點都必須從“做大蛋糕”轉向“分好蛋糕”和“優化蛋糕”。
核心抓手的顯著變化:2015年后的核心抓手是“棚戶區改造”,其特點是大拆大建,通過貨幣化安置直接催生增量購房需求。而2025年會議的核心抓手是“城市更新”和“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這更強調“繡花”功夫,是存量資產的優化、盤活和功能提升,而非簡單的推倒重來。
政策目標的層次躍升:2015年會議的主要目標是解決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城市病”,滿足居民“有沒有”住房的基本需求。而2025年會議的目標是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這顯然是向著“好不好”的更高層次邁進,追求的是城市發展的綜合質量和人民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標志著中國城市發展范式的根本性轉變。它不再將城市化視為一個無限擴張的過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需要精耕細作、提質增效的系統工程。這一轉變,意味著過去三十多年來支撐房地產和建筑業高速增長的“增量邏輯”已經觸頂,兩大行業必須在“存量時代”的新規則下,尋找新的生存與發展之道。這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孕育著結構性的新機遇。
核心解讀: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內涵與路徑
房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發展方向歷來是城市工作會議關注的重中之重。2025年的會議沒有回避當前行業面臨的深刻調整,而是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戰略任務。這不僅是對當前市場風險的回應,更是對行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謀劃。
從“房住不炒”到“發展新模式”的深化
自2016年首次提出以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已成為房地產調控不可動搖的基石。如果說“房住不炒”是確立了原則和底線,那么“發展新模式”則是這一原則在新發展階段的具體化、制度化和體系化構建。二者是一脈相承、層層遞進的關系。
“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是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著眼于破解房地產發展難題和防范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
這一論述清晰地表明,“新模式”的提出,根源于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住房總量短缺的時代已經過去,結構性供給不足成為主要矛盾。因此,“新模式”并非對“房住不炒”的替代或轉向,而是要在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性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新模式”的核心支柱與內涵
綜合會議精神和權威解讀,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供給體系的重構、發展主線的切換,以及經營方式的轉型。
1. 供給體系重構:“雙軌制”的明確
“新模式”最核心的變革在于重構住房供給體系,明確了政府與市場的角色分工,形成了“保障”與“市場”并行的“雙軌制”住房制度。
保障軌:政府保基本。會議明確要“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線”。在住房領域,這意味著政府將承擔起提供保障性住房的主體責任,通過建設配售型、配租型保障房,重點解決工薪收入群體、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剛性住房需求。這不僅是民生工程,也是穩定房地產市場預期的“壓艙石”。
市場軌:市場滿足多樣化。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外,多樣化、改善性的住房需求則交由市場來滿足。會議鼓勵“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這實際上是為市場軌指明了方向——未來的商品房市場,重點不在于量的擴張,而在于質的提升,即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品質、更綠色、更智慧的“好房子”。
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通過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質和歸屬感
2. 發展主線切換:以“城市更新”為新引擎
如果說過去的房地產是“增量開發”的單引擎驅動,那么“新模式”下的房地產則切換為以“城市更新”為核心的新引擎。會議將“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重點任務明確:會議部署的七大任務中,多項直接或間接指向存量更新。如“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等。這表明,未來房地產行業的投資、建設和市場機會,將主要來源于對現有城市建成區的盤活、改造與價值再造。
市場影響深遠:這一切換意味著,以新區、新城大規模開發為代表的“攤大餅”模式將受到嚴格控制。房地產開發的重心將從郊區轉向中心城區,從“生地”開發轉向“熟地”改造。這對房企的規劃設計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社區運營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正如專家所言,“城市更新會對會房地產需求端形成刺激,并通過貨幣化安置等手段直接增加購房需求”,但這種需求與過去的棚改不同,它更加內生、更注重品質。
3. 經營方式轉型:告別“三高”模式
“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三高”模式,是過去房地產行業野蠻生長的典型特征,也埋下了巨大的金融風險隱患。“新模式”的構建,必然要求房企在經營方式上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
政策導向清晰:會議雖未直接點名“三高”,但“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的要求,本身就包含了防范化解房地產金融風險的題中之義。權威解讀指出,新模式要“改革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和商品房預售制度,有力有序推行商品房現房銷售”。這直指“三高”模式的命門——高杠桿依賴的預售資金。
企業挑戰巨大:這意味著房企必須從依賴金融杠桿的“資本玩家”,轉變為依靠核心能力的“產品大師”和“服務專家”。未來的競爭力,將體現在產品力(能否造出好房子)、服務力(能否提供優質的物業和社區服務)和運營力(能否盤活存量資產實現長期價值)上。
對房地產市場與企業的戰略影響
“發展新模式”的全面推進,將從根本上重塑房地產行業的生態:
市場結構之變
增量見頂,存量為王:新房市場的規模將趨于穩定甚至逐步萎縮,市場交易重心將不可逆轉地向存量房(二手房)市場轉移。
租賃崛起,租購并舉:隨著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大力建設和市場化長租公寓的規范發展,租賃市場將從過去的“補充”地位上升為與購房市場并重的“一極”,迎來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發展黃金期。
企業轉型之路
從開發商到服務商:單一的住宅開發商將難以為繼,必須向“開發+運營+服務”的綜合性城市服務商轉型。
新賽道涌現:城市更新、長租公寓、代建服務、資產管理、社區養老、綠色建筑、智慧社區等領域,將成為房企開辟“第二增長曲線”的主戰場。
投資邏輯之變
告別短期投機:房價普漲時代結束,依靠短期買賣獲取暴利的投機空間被極大壓縮。
擁抱長期主義:投資邏輯將轉向長期持有、價值運營。核心城市群、都市圈內具有良好現金流和增值潛力的存量資產,將成為資本追逐的焦點。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金融工具將在盤活存量資產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深度剖析: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與挑戰
作為城市建設的實施主體,建筑業的發展與城市工作會議的精神緊密相連。2025年的會議不僅為建筑業設定了新的發展底線,也指明了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從“建造”到“智造”,從追求“高度”到追求“溫度”,建筑業正迎來一場深刻的品質革命。
安全與韌性:建筑業的新底線與新使命
本次會議將“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作為七大重點任務之一,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這為建筑業劃定了新的安全底線,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1. “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筑”的深刻內涵
會議明確提出“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這一表述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過去城市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背景與考量:過去,一些城市為了追求所謂的“地標效應”和“現代化形象”,熱衷于建造超高層建筑,導致“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亂象叢生。這種競賽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也帶來了消防、抗震、應急疏散等方面的巨大安全隱患,同時其全生命周期的運營和維護成本也極為高昂。限制超高層,是出于城市安全、經濟效益、資源節約和文化自信的多重考量。
行業影響:這一政策對專攻超高層、異形結構設計的建筑事務所和具備相關特級資質的施工企業構成了直接挑戰,其傳統業務模式將面臨收縮。然而,這也為更具人文尺度、更注重與城市肌理和自然環境融合的建筑設計打開了廣闊空間。建筑師的關注點將從挑戰“天際線”的高度,轉向提升“地平線”的溫度,創造更多宜人、舒適、有活力的公共空間和建筑產品。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如圖所示的地下綜合管廊,是提升城市韌性的關鍵舉措
2. “基礎設施生命線”與“房屋安全”的巨大市場
限制增量“高大上”的同時,會議為存量“補短板”開辟了巨大市場。相關表述包括: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強化城市自然災害防治,統籌城市防洪體系和內澇治理……”
這些任務將催生數個萬億級的細分市場:
基礎設施更新市場:對城市供水、排水、燃氣、熱力等老舊管線的改造升級,以及城市內澇治理、海綿城市建設等,將成為未來市政工程的主戰場。
既有建筑安全市場:對大量老舊房屋進行安全鑒定、抗震加固、節能改造、功能提升,將成為建筑業的重要業務板塊。這需要建筑企業具備從檢測鑒定、方案設計到專業化施工的全鏈條服務能力。
企業能力要求:這些新市場不再是簡單的“大干快上”,而是對建筑企業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非開挖修復技術、BIM在舊改中的應用、建筑結構加固新材料、智慧監測預警系統等,都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綠色與智慧: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如果說“安全”是底線,那么“綠色”和“智慧”則是建筑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兩大核心動能。會議對建設“美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部署,為建筑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指明了方向。
1. “美麗城市”驅動綠色建造
會議要求“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并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這一要求將貫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從規劃設計、材料生產、施工建造到運營維護,都必須烙上“綠色”的印記,并帶來更多產業機遇:
綠色建材:高性能節能門窗、環保涂料、可再生骨料、固廢利用建材等將迎來廣闊的應用前景。
裝配式建筑:作為一種工業化的建造方式,裝配式建筑在節能、節水、減少建筑垃圾方面優勢顯著,將得到更大力度的推廣。
建筑節能改造:對存量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進行節能改造,是實現建筑領域“雙碳”目標的關鍵路徑,市場潛力巨大。
光儲直柔一體化:將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和柔性用電相結合,使建筑從能源消耗者轉變為能源產消者,是未來綠色建筑的終極形態。
中海金融中心(大吉巷)項目1號樓創新性地集成了"光儲直柔"技術體系,打造了北京首個商業辦公零碳建筑和光儲直柔技術集成示范方案。
2. “智慧城市”賦能智慧建造
會議提出“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并強調要“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智慧建造作為底層支撐。
技術應用
BIM/CIM技術: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應用,將從設計階段延伸到施工、運維全過程,實現建筑的數字化、可視化管理。在城市更新和基礎設施改造中,BIM/CIM能夠有效避免管線沖突、優化施工方案。
物聯網與傳感器:在建筑和基礎設施中植入傳感器,通過物聯網技術進行實時監測,可以實現對橋梁、管網、建筑結構安全的智能預警和健康診斷。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AI可以用于優化設計方案、預測施工風險,而建筑機器人則可以在噴涂、焊接、砌筑等重復性、高風險的崗位上替代人力,提升施工效率和質量。
對建筑業企業的影響與應對
面對安全、綠色、智慧的新要求,傳統建筑業企業必須加速轉型,否則將被時代淘汰。
技術路徑之變:企業必須從依賴“人口紅利”的勞動密集型模式,轉向依靠“技術紅利”的技術密集型模式。加大對綠色建造、智能建造技術的研發投入,是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業務結構之變:業務范圍需要從單一的工程承包,向“投資-設計-建造-運營”一體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商拓展。尤其是在城市更新和基礎設施運維領域,蘊含著巨大的長期服務合同機會。
人才需求之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將從傳統的土木工程師,轉向既懂建筑工程,又懂BIM、物聯網、大數據、新材料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企業的人才戰略和培養體系亟待升級。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建筑業設定了“安全、綠色、智慧”三大轉型方向。限制超高層建筑是“安全”底線的體現,而基礎設施更新和房屋安全保障則打開了存量市場的廣闊空間。“綠色”和“智慧”不僅是技術升級的方向,更是建筑業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建筑企業唯有主動擁抱變革,在技術、業務和人才上全面升級,才能在新的發展階段立于不敗之地。
總結與展望:邁向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
時隔近十年,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無疑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分水嶺。會議以其對發展階段的精準判斷和對未來路徑的清晰擘畫,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時代命題。其核心精神,可以高度概括為:以“人民城市”為根本理念,以“內涵式發展”為核心主線,推動城市工作從過去注重“速度與規模”的增量擴張,向全面追求“質量與效益”的存量提質實現根本性轉變。
這一根本性轉變,對作為城市發展“一體兩翼”的房地產業和建筑業,提出了系統性的重塑要求,也指明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對房地產業的啟示:行業需要徹底告別以“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為特征的舊時代路徑依賴。未來的出路在于擁抱以“租購并舉”的供給體系和以“城市更新”為核心引擎的“新發展模式”。房企的價值,將不再體現于土地儲備的規模,而在于其服務人民高品質生活的能力——能否提供安全、舒適、綠色的“好房子”,能否運營好社區、盤活好存量,能否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利潤增長點。
對建筑業的啟示:行業應將“安全、綠色、智慧”內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未來的戰場,不在于挑戰物理高度的極限,而在于提升城市韌性的厚度、綠色發展的濃度和智慧治理的精度。建筑企業必須加速從傳統的“建造商”向現代的“智造商”和“城市服務商”轉型,在老舊管線改造、既有建筑加固、綠色節能升級、智能建造應用等新賽道上,扮演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
展望未來,此次會議所開啟的,不僅僅是政策周期的調整,更是一場關乎發展哲學的深刻變革。城市、產業與人的關系將在新的框架下被重新定義和塑造。從“產-城-人”到“人-城-產”,發展邏輯的倒轉,意味著城市的終極目標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走好這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將是所有城市管理者、產業參與者和市民面臨的長期課題和共同機遇。一個更加宜居、韌性、智慧的中國,將在這次深刻的轉型中,掀起新的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浪潮。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07-16中國 LEED 認證項目突破10,000個!
-
07-16如何設計超低能耗城市書屋?
-
07-158月1日起施行!《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管理辦法》
-
07-13北京首個大型光儲直柔商業辦公零碳建筑:中海金融中心(大吉巷)
-
07-10技術方案 ▎湖北石首7萬m2超低能耗小區項目
-
07-09綠色低碳園區可持續發展設計路徑研究
-
07-08極端高溫下,如何給城市降溫?
-
07-08項目案例丨深圳:全國最大超低能耗酒店即將落地
-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28號院諾德中心一期2號樓12層1201室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