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旨報告分享 | 崔愷:《竹木建構是建筑零碳化的必由之路》
時間:2025-07-03 09:33:55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259內容摘要:導讀2025(第二十一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海南)低碳韌性城鄉科技博覽會”于5月16日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順利召開。本次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筑師崔愷為大會作主旨報告《竹木建構是建筑零碳化的必由之路》。以下為報告完整內容:崔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
導 讀
2025(第二十一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海南)低碳韌性城鄉科技博覽會”于5月16日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順利召開。本次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筑師崔愷為大會作主旨報告《竹木建構是建筑零碳化的必由之路》。以下為報告完整內容:
崔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筑師
1
建筑領域的碳排放現狀與挑戰
建筑行業是耗能大戶,尤其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快速建設進程中,碳排放問題尤為突出。建筑碳排放主要源于建造過程,其中建筑材料及其加工、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占比較高,可達16.7%。鋼材、水泥等廣泛應用的傳統建筑材料,在全國能源相關碳排放中占比高達13.3%。
© 圖源網絡
若要實現零碳建筑或低碳建筑,僅關注建筑建成后的運營階段遠遠不夠。在我國,建造過程中的材料消耗產生大量碳排放。如果從建設源頭考慮,不使用低碳、固碳材料,很難實現減排,更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碳中和。使用傳統建筑材料建造零碳建筑幾乎不可能,而利用在自然生長中固碳的竹木材料,則為實現建筑零碳提供可能,甚至成為關鍵手段之一。
© 圖源網絡
通過研究建筑中竹木應用的比例,能夠計算出全壽命周期內碳中和、碳達峰的準確時間表,而不是忽略建造本身,僅關注運行階段的碳排放。與傳統建材相比,使用竹木材料能大幅降低碳排放,為綠色建筑奠定良好基礎,更快實現碳中和。這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均具有可行性。
2
竹木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歷史與發展
竹木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歷史悠久,是人類建造居住環境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土木大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傳統。眾多著名歷史建筑,如宮殿廟宇,都是由木材建造,至今仍是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
應縣木塔 © 圖源網絡
傳統木結構建筑值得世人驕傲,其中許多建筑不用一根釘子,充分展現了當時契合我國工業水平的建造智慧。然而,在當今豐富多樣、大尺度的建筑空間需求下,無法完全依賴傳統木結構。隨著人們對森林資源保護意識的增強,以及木材使用方式的轉變,現代木結構成為重要發展方向之一。過去傳統木結構多用原木,樹木需生長百年才能成材;如今采用速生林,樹木50年左右成材,并通過集成化和現代工藝加工成可用木材。
大屋頂環 © 圖源網絡
因此,在低碳發展背景下,木結構發展需要走現代木結構之路。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就是很好的例證,超過70%的建筑采用木結構,以及輕鋼結構和索膜結構。盡管這是一個半年后將被拆除的展會,但木結構建筑呈現出的開放性和幸福感,給人以全新的建筑美學體驗,也讓傳統建筑學面臨變革。
坪坦書屋 © 圖源網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城市更新和存量發展階段,建設量依然存在。應提倡木結構的使用,讓城市更加綠色溫暖。在鄉村,傳統地方性建造方式逐漸被混凝土等材料取代,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大力推廣竹木建筑,將成為低碳生態建造的理想場景之一。
3
竹木建筑的實際案例展示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
生態與功能的融合
鳥瞰圖 © 李季
2018年,崔愷院士團隊承擔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項目。該項目位于海口市世紀公園旁,周邊是市民活動場所。為了接待游客、展示城市魅力,又不打擾市民日常健身,設計團隊將建筑設計為開放式。
細節圖 © 張廣源
考慮到海南的生態優勢,首次采用木結構,建筑支撐為鋼結構,屋面采用木檁條、木梁和木網,既能遮陽、防雨、吸熱,又生態環保,市民活動空間設置在半室外。建成后,建筑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室內外邊界開放,地下和地上的諸多平臺向市民開放,功能靈活,如今已成為海口市民辦事的聚集地。
成都天府農博園
創新農業會展建筑模式
鳥瞰圖 © 存在攝影-建筑攝影
2021年建成的成都天府農博園項目,地處美麗的田園景觀中。該項目設計摒棄傳統工業展館和商業會展中心的做法,針對農產品銷售展賣,打造類似農業大棚、集市的新型建造體系。
© 存在攝影-建筑攝影
該體系不僅滿足農博會需求,還為成都增添了在田園中開會的新場景。建筑包含會議廳、博物館、辦公樓等場景,主體結構為木結構,少量采用鋼節點和鋼桁架;建筑內部因公共空間功能和防火要求采用鋼結構,空間木結構開放,采光良好。建筑最大跨度達117米,單拱高度達42米,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案例之一,并榮獲多項國際結構大獎。
© 存在攝影-建筑攝影
屋頂采用ETFE彩色膜組合,呈現田園風采,建筑輕巧開放,陽光大廳可打造立體種植系統,現已成為成都老百姓的網紅打卡地,可舉辦婚禮、會議、展覽等活動。
昆山玉山廣場地鐵站
城市更新中的木結構應用
鋼木混合結構屋架 © 圖源網絡
在昆山玉山廣場地鐵站的建筑設計中,結合蘇州到上海的軌道交通線路穿過昆山市中心的情況,以及當地的文化特色,新地鐵站的站房設計采用新型木結構,并結合光伏玻璃,創造了當地特色。
休息回廊 © 圖源網絡
該地鐵站建成后深受昆山老百姓喜愛,成為網紅打卡地。該項目不僅在站房設計上獨具特色,還通過周邊環境整治和文化場景營造,以小建筑帶動城市品質提升,將市政基礎設施精細化,用木結構替代傳統鋼材和混凝土材料,營造出溫暖的場景。
北京南苑森林濕地公園與華嘉小學
木結構在不同場景的嘗試
在北京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建設中,設計摒棄傳統園林建筑形式,利用木結構和新型結構,打造森林小屋,為市民提供周末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華嘉小學 © 李季
在北京市西城區華嘉小學改造中,考慮到學校空間狹小,孩子們缺乏玩耍空間,崔愷院士團隊利用假期二十幾天時間,采用裝配式木結構和陽光板搭建棚架,快速建成孩子們可以上課、玩耍、休息的場所。目前,已有其他學校尋求類似的木結構改造方案。這些嘗試讓北京市舊城區逐漸煥發生機。
福建順昌廊橋
地方資源與現代技術的結合
木廊橋 © 圖源網絡
福建順昌縣山林資源豐富,盛產杉木。崔愷院士團隊計劃在當地河道上建設一座300米長的廊橋,采用現代技術推廣木結構材料的應用。廊橋不僅用于通行,還為老百姓提供生活、休閑、觀景的空間。設計兼顧傳統韻味與簡潔風格,力求使用當地木材,目前項目正在深化設計中。
4
竹材在建筑中的探索與應用
竹子 © 圖源網絡
我國竹資源豐富,但竹子生長周期短,5年到7年即達到壽命,若未合理利用,竹林易衰敗。傳統竹材多應用于生活日用品,用量有限,如今竹鄉面臨資源利用的困惑。
昆曲學社 © 郭海鞍
在昆山的舊建筑改造中,崔愷院士團隊嘗試使用原竹,經過脫蛋白、防水處理并添加保護劑后,原竹的使用壽命可達10年以上。例如昆山的昆曲學社等項目,建筑中使用的原竹已有7~8年,目前狀況良好。
山東建筑大學教授張鑫發明的竹混凝土結構,為竹材在建筑結構中的應用帶來新突破。竹混凝土結構采用復合竹,以水泥基粘貼劑粘結,具有強度高、重量輕、耐火性強等特點,可實現裝配式安裝,能大量利用既有竹林資源。目前崔愷院士團隊正協助張鑫教授團隊建設五層樓高的實驗室,預計2025年下半年開工。
2025年大阪世博會中國館 © 圖源網絡
在大阪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中,崔愷院士團隊最初提出以竹簡作為中國建筑文化元素,以竹子建造作為生態底色。最終因日本在竹結構應用技術上的局限,該項目主體結構仍為鋼結構,但中國館內外貫穿一體的墻板體系采用了竹材。竹材的使用結合自然采光和園林營造,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蘊及生態意味的現代中國館,成為大阪世博會的網紅打卡地。
海口美舍河生態修復和濕地展示館
海南是生態大省,期待在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中,海南省能夠大力推廣竹木材料的使用。竹木建構建筑將為我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06-29政策 ▎8地發布超低能耗建筑建設任務
-
06-28什么是廢物變能源?
-
06-25濟南 ▎一“零碳+零能耗”展陳建筑投用
-
06-25【解析】LEED認證:綠色建筑標準及影響全方位解讀
-
06-25中建八局首個“綠建三星+零能耗+零碳建筑”建筑示范項目投入使用
-
06-23全國最大單體超低能耗辦公建筑主體竣工!
-
06-22項目案例丨三星級綠色建筑實踐與創新:晶宸鳳起商務中心
-
06-21綠建發展 |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趨勢一覽
-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09-09人民日報“零碳園區”聚焦報道!
-
09-08從鏈接到共生:共建“好房子技術生態圈”倡議
-
09-08從北京中海金融中心,看中海地產的雙碳引領之路
-
09-07如何把30年歷史老樓改造為近零能耗和近零碳建筑標桿?
-
09-07行業資訊|當超低能耗建筑成為“好房子”的標配
-
09-06項目 ▎7.8萬平米的超低能耗教育建筑
-
09-06他們的休息室應該在哪里?
-
09-05意大利對SHEIN綠色聲明處罰報告解讀
-
09-0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建筑領域要點解讀
-
09-04PHI項目 ▎北京首個大型超低能耗社區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28號院諾德中心一期2號樓12層1201室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